试读结束,还剩44页未读,开通VIP下载查阅。
六年级下学期美术
全册教案
进度表1
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1.
《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
1
《环境艺术》——美术欣赏
1
2.
《展览设计》——美术欣赏
《头像》——线描写生画
1
3.
《人物动态》——速写
1
《同学们》——速写
1
4.
《故事画》——添画
2
5.
《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
2
6.
《金鱼》——中国画
1
7.
《色彩构成》——设计
1
8.
《立体构成》——设计(一)
2
9.
《立体构成》——设计(二)
2
10.
《静物》——写生画
2
11.
《杂技》——纸版画
2
12.
《插图》——创作画
2
13.
《圆柱形物体》——写生画
1
14.
《立方形物体》——写生画
1
15.
《综合拼贴》——制作
2
16.
《小壁挂》——制作
2
17.
《送给母校的纪念品》——制作
2
18.
《美化校园》——设计
2
19.
《创作画》
2
教学计划1
单元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重点字、词、句
第
一
单
元
1、《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
2、《展览设计》—美术欣赏
3、《环境艺术》—美术欣赏
1、通过欣赏革命历史画,认识党的伟大、正确,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
2、通过欣赏和介绍《展览设计》、《环境艺术》等具体措施和内容,使学生了解展览设计的意义和环境艺术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懂得环境艺术的措施和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建设质量高低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欣赏,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展览、设计、油画、版画、素描、环境等
第
二
单
元
1、《头像》线描写生画
2、《人物动态》速写
3、《同学们》速写
4、《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
5、《金鱼》中国画
6、《故事画》添画
1、通过头像线描写生练习,理解头部五官位置、比例,做到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脸型特征描绘出来。
2、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3、通过练习群体速写,教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美的事物,并用速写把它记录下来。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连环来的特点,并把缺幅补上,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学习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画金鱼,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绘画认识和学习的兴趣。
线描、脸形、动态线、添画等
重点与难点
结合何种思想品德教育
教法与注意问题
教时
1、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的伟大,并以〈开国大典〉为欣赏重点。通过欣赏革命历史画,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展览设计的意义和环境艺术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
图示法、讲解法、讨论法
2课时
1、人物头部的结构、比例及对头部内(五官)、外(脸型)特征的认识。
2、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3、学习抓住对象的动势和特征,以简练的线条记录下来。
4、使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内容的情节要求绘制所缺的画幅。
5、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脸型特征,刻画出三好学生的精神面貌。
向榜样学习、民族自豪感等
示范法、讨论法、课件演示法、启发法。
8课时
教学计划2
单元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重点字、词、句
第
三
单
元
1、《色彩构成》——设计
2、《立体构成》——设计(一)
3、《立体构成》)——设计(二)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截取美的形象进行构成排列,并运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搭配作色彩构成设计。
2、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引起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以增长工艺知识技能。
3、通过纸筒立体构成的造型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立体构成的初步知识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构成、骨骼、重复、排列、透视
第
四
单
元
《立方形物体》写生画
《圆柱形物体》写生画
《静物》写生画
《杂技》纸版画
《插图》创作画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形物体的结构及其透视变化规律,并能正确地表现出来。
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理解处于不同放置状态下的圆柱体圆面原透视变化规律,并能较准确地画出圆柱体的透视、比例及外部装饰标记。
使学生学会用基本形体分析组合物体的结构,并能较准确地描绘出组合结构物体的形体特征、比例及透视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插图的艺术形式和作用,选一篇语文课文,按其主要情节创作一幅插图。
教学生以杂技的精彩镜头为内容,用已学过的纸版画形式创作一幅人物动作生动的纸版画。
立方形、圆柱形、构图、拓印、插图等
重点与难点
结合何种思想品德教育
教法与注意问题
教时
1、如何运用色彩基本知识,使之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色彩如何搭配。
2、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并能用线条来制作立体构成。
3、使学生获得有关立体构成的初步知识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教学学生学习现代造型设计中的色彩形象构成和空间形态组合构成形式美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绘画时的工整细致。
多媒体演示法、讲解法、讨论法、启发法
6课时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形物体的结构及其透视变化规律。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形物体的结构及其透视变化规律。
3、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绘出组合结构物体的形体特征、比例及透视变化的规律。
4、引导学生制作出一幅富有韵味的精美纸版画作品,有创造性。
5、要求学生经过充分的构思而创作出来的客观存在以生动的形象化的艺术魅力。
想象力、创造力、空间透视能力、纸版画的技法。
实物展示法、示范法、讲解法、情境法
8课时
教学计划3
单元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重点字、词、句
第
五
单
元
《综合拼贴》(制作)
《小壁挂》(制作)
《送给母校的纪念品》(制作)
《美化校园》(设计)
1、教学生选用身边易得的材料,运用各种手法,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一幅新颖的拼贴画。
2、使学生懂得壁挂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学习壁挂的设计制作方法。通过壁挂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热爱母校的感情,使学生用学过的工艺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送给母校作纪念。
4、通过学习美化校园设计,初步接触环境设计的一些知识,学习绘制美化环境的平面设计图,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综合、拼贴、壁挂、设计。
重点与难点
结合何种思想品德教育
教法与注意问题
教时
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边废材料,以不同的手法设计制作出新奇的装饰画。启发学生设计的创造性和新颖性。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创作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懂得根据材料特性去设计出精美的壁挂来。
3、增强学生热爱母校的感情,使学生用学过的工艺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送给母校作纪念。
4、初步接触环境设计的一些知识,学习绘制美化环境的平面设计图。
创造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环境审美能力等。
范图展示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课件导入法等
8课时
《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
第1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革命历史画,认识党的伟大、正确,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
三、教学重点:
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的伟大,并以〈开国大典〉为欣赏重点。
四、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革命历史画,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五、教学教具:
大幅图片、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解革命战争的故事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欣赏: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它表现的是五位壮士牺牲前屹立在高山巅峰的感人场画。画家通过作品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士为争取战局的胜利,英勇对敌,战斗到最后五个人,在粮绝弹尽的情况下,宁愿跳崖自尽也不当敌人俘虏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人桥》——版画 古元
这上画家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真实的战斗事迹。描绘了我军为快速攻下敌占地,在时间紧迫,来不及造桥的关键时刻,战士用肩头顶着木梯,让部队从肩头上冲过河去的壮烈场面。画面以黑色为主既表现了黑夜,又突出了战士们的雄姿。运用橙色暗喻着光明就在前方,充分表现了炮火连天、激烈的战斗气氛和人民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战争时代的特点。
《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
这创作于五十年代,画面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的盛况。作者亲身参加过开国大典,他把自已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力把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起来。一幅油画的气势,首先决定于构图和设色。构图上既要表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物,又要表现开国大典的场面。画家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画面一半的左侧,另一侧的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平行而舒展地伸向远方,形成宏伟开阔的气势。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宏大的气势、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似锦前程和无限生机。此画曾得到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好评。
三、引导学生自己欣赏以下的革命历史画:
1、《血衣》素描—— 王式廓
2、《延安火炬》油画—— 蔡亮
3、《广州起义》油画—— 何孔德、郑洪流
4、《飞夺泸定桥》油画—— 雷坦
5、《南昌起义》油画—— 黎冰鸿
四、教师小结:
八幅激动人心的革命历史画,是一部具体而概括的革命斗争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导师毛泽东等领导者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证明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我们要接过革命的火炬。准备着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出全部力量。
七、板书:
八、后记:
学生能从欣赏革命历史画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挂图准备较充分,学生欣赏的难度不大。
《展览设计、环境艺术》
第2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展览设计、环境艺术》——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和介绍《展览设计》、《环境艺术》等具体措施和内容,使学生了解展览设计的意义和环境艺术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展览设计的意义和环境艺术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展览设计的意义和环境艺术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教具:
图片、环境艺术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图片,讲解《展览设计》
1、《展览设计》是实用美术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项目的展览会、展示会非常活跃,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2、展览设计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方案,方案确定后,要按比例绘制展览平面、立面布置图,以合理利用展室空间,科学安排参观路线,作为布置展览的依据。在处理好展览内容布局中,还必须注意几个关系:
(1)统一和变化的关系。对整个展出内容(图片、方案、实物、模型等全部展品)在设计时要统一安排,表现出展览内容的系统性,但同时还应有重点、有转折、有对比、有起伏,增加展览的艺术效果。
(2)一般和重点的关系。展出内容安排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同时要突出重点、安排高潮。展览布局中一般分为序言部分、展开部分、高潮部分、结束部分。
(3)图片和实物展品相互组合,相互补充,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加强展览的说服力。
展览还有橱窗陈列设计等。
三、引导学生欣赏《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以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为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公用设施、街道形式、城市绿化、住宅建筑的式样和布局,各种建筑(剧场、车站、礼堂、住房)的特点和布置。环境艺术能激起人的美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生产效率和心理情绪等。室内环境艺术包括室内环境的布局、装饰、色彩、覆盖物、墙上挂的画幅以及各种摆设等;室外环境,包括住宅周围的绿化、园林化,城市街心花园以及街道、多样统一的建筑群。整个被美化了的室外环境,应是人类创造的广义的艺术品。避免现代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时对风景区的污染,保持不同名胜区的特点,也是现代环境艺术的研究范畴。
四、教师小结。
七、板书: 展览设计和环境艺术——美术欣赏
八、后记:
展览设计和环境艺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
《头像》
第3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头像》——线描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头像线描写生练习,理解头部五官位置、比例,做到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脸型特征描绘出来。
三、教学重点:
人物头部的结构、比例及对头部内(五官)、外(脸型)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
抓住脸型特征,以简练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头像。
五、教学教具:
学生不同角度的头像线描写生画几幅,脸型特征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头像》(线描写生画)出示准备的范画,指导学生欣赏。
二、讲授新课:
1、五官位置、比例及结构等。(指名学生让来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中国有“三停五眼”之说。即头的长度,由发际至眉间,眉间至鼻底,鼻底至下颏这三部分的长度大致相等。头的宽度以一只眼的长度为准,共约五等份。这种简单的概括,是成人的一般比例关系。儿童与成人不同,年龄愈小,眼的位置愈偏下,两眼的间的距离愈大。
人的五官和头型一样,眉、眼、鼻、口、耳,因性别不同,也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
2、头部的外形特征类别:
中国传统技法常把头型分为“八格”,各用一个汉字代表,如:“田”、“国”、“由”、“用”、“目”、“甲”、“风”、“申”。有的人类学家把头型分为十种类型,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动势或发型来看,也可概括为各种不同的基本形,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把头部比较复杂的轮廓,概括为比较简单的几何形,并分析出其长宽比例和开体特征,便于表现。
3、讲解作画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画法)
(1)、观察理解: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头像有鲜明的印象,经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人物头像特征和五官特征。
(2)、构图:在观察的基础上,用很轻的直线把头像安排在画纸的适当位置上,使画面均衡、饱满。
(3)、大体与基本关系:构图定位后,把大体的基本形画出来,即大的轮廓、基本形、体面和明暗的初步关系(以线造型可不画体面和明暗)。
(4)、深入与刻画:基本描绘出来的头像,对人物的五官、脸面特征加以深入细致的刻画,这时用线要肯定,要有表现力。
(5)、整理:最后对画面作整理,去掉繁琐、多余或不协调的东西,使作业整体效果更完善。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必到处“修饰”。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将全班学生分为前后两组,由两个学生当模特儿,分组作画。鼓励学生要细心观察,抓住特征,大胆落笔。
四、教师评讲:用展览的方式讲评学生的作业。
七、板书:
范图
头像——写生画
五官位置:
五官的比例:“三停五眼”
五官的结构:脸形“八格”(“田”、
“国”、“由”、“用”、“目”、“甲”、“风”、“申”)
八、后记:课堂气氛轻松有序,学生对头像的比例掌握不够理想。
《人物动态》
第4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人物动态》——速写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五、教学教具:
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
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要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二、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
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
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三、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 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四、学生速写。(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为20分钟。
五、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七、板书:
人物动态——线描写生画
挂图2
一、 要求:线描
二、 动态线
三、 人物的基本比例
挂图1
八、后记:
学生自己当模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掌握了人物速写中动态线的画法,但对人物的基本比例理解不够好。
《同学们》
第5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同学们》——速写
二、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群体速写,教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美的事物,并用速写把它记录下来。
三、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对象的动势和特征,以简练的线条记录下来。
四、教学难点:
了解群体速写的人物互相关系如透视关系构图、主题等。
五、教学教具:
群体速写图片、幻灯片、速写范画数幅。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稳定纪律。
二、讲解上节课的作业情况,并把优秀作业贴出来让学生欣赏,以鼓励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速写)》。
三、讲新课:
1、课题解释:《同学们(速写)》中的同学们包含了多数的意思,并用速写画下同学们有意思的活动。本课速写是在学习了单人速写的基础上练习画群体速写。
2、按照课本中两三幅图例进行分析。并请两位同学做模特儿: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两人表现出正在讨论问题的姿态。
3、根据“两个同学在讨论”的镜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模特儿之间的神情、动态关系,观察时,注意两人的形象能否表现出“讨论”的意思,有的话,就要抓住两个相互关系去画。教师随即示范给学生看:
第一步:抓住两人的动态,勾出基本型。
第二步:从一点开始(从头部开始),扩展到整体。衣褶是能表现人体结构的,要抓主要的的褶纹来画,不宜多,视形象需要而定,五官的大体表情也要画出来。
第三步:画上必要的道具,用来烘托中心内容,可使构图饱满。对不相关的道具要舍弃。示范后,小结并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画步骤。
四、学生练习:
教师辅导,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围绕着模特儿作速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角度时应注意避开透视变化大的角度。
五、讲评:
评价作业中对人物动态、相互关系所画出的效果。
七、板书:
同学们——线描写生画
复习:人物动态线、比例
要求:表现各个人物的形态。
步骤:观察、构图、刻画、道具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八、后记:
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的,作业完成较好。
《故事画》
第6、7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故事画》——添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连环来的特点,并把缺幅补上,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画”的意义及其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内容的情节要求绘制所缺的画幅。
五、教学教具:
范画、“缺幅”的主要人物形象及有关的道具画出的“放大图”等。
第一节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帮故事画》——添画
二、解释“故事画”的意义及其特点:
“故事画”即连环画,是一种用多幅画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的特点。使人不看文字也能看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我国敦煌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古代卷轴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都具有连环画的性质。我国现代连环画,兴起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题材,先编成简练的文字脚本,划分画面再绘制画稿,一段文字有一个情节,按情节绘画一个画面,其人物、场景、道具均要使观者感到前后衔接。
连环画力求文字精练、形象通俗、生动。其表现形式,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块面结合,彩色画或摄影等多种形式。
三、引导学生欣赏并观看课文中的两个故事,进行谈话:
1、看了第一套连环画《太阳的传说》之后,有什么感想?
(为了解救人类,勇于冒险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
2、这套画缺了第几幅?在你的想象中,这一幅的画面是怎样的?
(缺的是第二幅,神的儿子听说用海龙王身上的筋骨造成的弓和箭,可以把过多的太阳身下来,为了解救人类,他冒险到海底去……)
3、看了第二套连环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
(做人不可贪得无厌。)
4、这套画缺了哪一幅?你可曾想过这幅画该怎么画?
(缺了第五幅,内容是贪得无厌的渔夫妻子还想当海上女霸王,金鱼发怒了,转眼间,渔夫的妻子呆在原来的破房子前。)
5、这幅画我们应该如何剪贴?
教师作提示,让学生思考后,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如剪贴。然后再作小结。
四、学生作业,研究“缺幅”画面情节,画出草稿。(教师指导)
五、教师小结课的作业情况,并布置下节课准备所需要的上色材料。
第二节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故事画》——添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连环来的特点,并把缺幅补上,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画”的意义及其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内容的情节要求绘制所缺的画幅。
五、教学教具:
范画、“缺幅”的主要人物形象及有关的道具画出的“放大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上节课的草稿,引导学生自己评讲,教师小结并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师讲解着色的知识,要求:
1、联系前后两幅画面并抓住文字脚本中的重要情节作形象思考。
2、添画的形式、手法均要与原作保持一致。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修改完自己的草稿,并着色完成作业。
七、板书:
故事画——添画
范画1
范画2
所缺的画
要求你们自己添上。
范画4
八、后记:本课较好使学生理解添画的要求,能运用文字内容进行添画。
《为三好学生画像》
第8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为三好学生画像,刊出美术墙报,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设计能力,并激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
三、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脸型特征,刻画出三好学生的精神面貌。
四、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脸型特征,刻画出三好学生的精神面貌。
五、教学教具:
“三好学生”画像,(一无背景,一有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头像(写生画)》。
二、 讲解新课,教师引导提问:
1、我们班里有哪些同学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提名后,教师小结)
“我们班的梁丹、郑文娟、文玉怡等同学,他们都是三好学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为能形象地展现他们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同学向好榜样学习,我们运用学过的绘画知识技能,为他们画像。
3、画头像可以运用哪些画法?
(线描画法、水彩画法、水粉画法、水墨画法、平涂勾线、水性色笔、油画棒画法、蜡笔画法等。可加背景,也可不加背景。)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范画,让学生欣赏。
4、画头像应注意:
(1)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关键在于画好人物的眼神和嘴的表情)。
(2)掌握五官的位置和比例(指定一名学生复述以前学过的五官比例、位置)。
(3)抓住脸型特征,请当模特儿的三好学生站出来,其余学生地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其脸型特征。教师演示大体画法。
三、学生作业,为我们班中的三好学生画像。
要求:着力刻画精神面貌,适当添加背景(如蓝天、队旗、向日葵、红棉花等)。
请四名三好学生作模特儿,分组进行写生。
四、把画好的作业择优刊出美术墙报——《我们班的三好学生》让学生观看,大家进行评议。
五、教师小结。肯定优点,鼓励全班学生向三好学生学习。
七、板书:
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
有背景
无背景
八、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较好的树立了向三好学生学习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绘画的兴趣。
《金鱼》
第9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金鱼》——中国画
二、教学目的:
学习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画金鱼,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绘画认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方法和特点。
五、教学教具:
生宣纸、白云笔、墨汁等,小金鱼范画几幅。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述新课,板书课题:
《金鱼》(中国画)。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范品,让学生欣赏,结合观看课文内的金鱼照片,理解金鱼的形状特征:
金鱼的种类繁多,不仅形态各不相同,而且色彩也是千变万化。一般的金鱼,眼大、肚大、尾大、身短(三大一短)。色彩以金黄或朱红为最多,故有金鱼之名。其外形各部分有:头部、眼睛、鳃、口唇、背部、腹部、尾部、背鳍、胸鳍等。
2、接着讲解中国画的执笔方法: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懂得执笔方法,正确的执笔方法是:拇指与食指的指肚对捏笔管,中指的指肚在笔管的侧前方接触笔管,以起到往后勾的作用,无名指在笔的斜后方,用指甲根部的肉接触笔管,以起到往外推的作用,小指贴在无名指旁帮助无名指用力。手指捏笔稍用力,掌心空虚如握卵,手掌基本上与桌面垂直,手腕要灵活而不僵硬。
3、讲解行笔和用墨的方法:
画家通过笔的蘸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线的刚柔、曲直、粗细、长短、干湿、浓淡、疏密的变化,用以表现物象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美,以抒发作者的情怀。
4、演示金鱼的作画步骤,教师边讲边演示:
A、淡墨中锋勾蛋形。
B、蛋形小头两侧勾小圆为眼圈。前面两笔为鱼嘴,侧锋轻撇鱼翅。
C、中锋浓墨点眼珠。小笔浓墨侧锋撇鱼尾,中笔长、两侧短。
D、朱膘调曙红点头顶,意在红、白、黑对比。
三、布置作业:根据课文要求画一幅小金鱼,要注意用水、用墨和用笔方法,落笔要肯定。教师巡视辅导。
四、讲评:展示学生作业,分析笔墨、技法的表现,肯定优点。
七、板书:
金鱼(中国画)
一、用笔:
二、用墨:
三、金鱼的特点:
三、画法:
八、后记:本节课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理解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色彩构成》
第10课时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色彩构成》——设计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截取美的形象进行构成排列,并运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搭配作色彩构成设计。
三、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色彩基本知识,使之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色彩如何搭配。
五、教学教具:
基本形、骨格图、范画。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挂出预先制作的“色彩构成”的范图供学生欣赏,并提问学生:
“这叫什么图案?”(色彩构成)
然后由教师板书课题:《色彩构成》(设计)
二、讲新课:
讲读课文,结合教材分析,教师介绍色彩构成的意义和作用。
1、先一个外轮廓好看的形象,截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后按照某种骨格反复排列,再涂上颜色,就成为一张“色彩构成”的作品。
排列的方法以“重复构成”为基础,再加以变化(错位、正反相间等)。
2、出示备好的骨格图,使学生理解构成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再指出“色彩搭配”是先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涂在重复构成的骨格上,要注意深浅的对比。
3、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10、11页的图例,以理解“基本形”截取、排列的方法及色彩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设计一张色彩构成。要求基本形及色彩的搭配要优美、饱满,排列要有规律、有变化。
(教师辅导:指导学生截取基本形,选好“骨格”,画好图稿;并选择色彩搭配,帮助学生确定色彩时度的处理方法,涂颜色时要注意均匀。)
六、教师评讲,并作课堂小结。
七、板书:
色彩构成(设计)
什么是图案:
构成的特点:
骨式图 范画 步骤图
八、后记: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截取美的形象进行构成排列,并运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搭配作色彩构成设计。
《立体构成》
第11、12课时
一、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设计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引起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以增长工艺知识技能。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并能用线条来制作立体构成。
五、教学教具: “线的立体构成”样品,不同质地的线状物,胶水等制作工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组织教学,展示“线的立体构成”样品,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立体构成》设计之一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2页各图,然后作小结:城市中用线立体构成的现代雕塑,又大方,又美观,具有时代气息。
2、根据教材分析,介绍“立体构成”的意义和作用及其分类。并说明本课学习的是“线材构成”。线的立体构成所用的线材,一般有金属线、金属管、竹片、木筷、牙签、玻璃条等一类具有一定硬度的线状或条状的东西;以垒积结构、网面结构、线织面等形式,并以具有深度感、伸展感和力动的韵律感等要求,创造出新的空间形态。它是被制作出来的而不是被画出来的因而更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这一些特征。
3、一些小棍经过一定规律的排列和粘合,可以制成很美观的立体装饰物,这种造型手段具有时代特色。我们这节课也来设计制作一个线的立体构成。
4、制作方法:
先引导学生参看课本,然后讲授,边讲边用准备好的“基本结构”作演示。
(1) 用几根小棍粘成一个“基本结构”。
(2) 将适当数量的“基本结构”逐层堆叠粘合起来,每两层之间要略作规律性的错位。
三、布置作业:
设计制作一件“线的立体构成”。要求线状物大小一致,基本结构的数量比较合适。
四、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基本结构”,教师辅导。
第二节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设计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引起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以增长工艺知识技能。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线的立体构成有初步的感知,并能用线条来制作立体构成。
五、教学教具:
“线的立体构成”样品,不同质地的线状物,胶水等制作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是否带齐制作用品,继续制作基本结构,具备一定数量后再进行堆叠设计,注意有规律性的错位。
二、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三、评讲:
展示优秀作业,组织观摩评议,教师小结,鼓励、表扬。
七、板书:
立体构成(设计)
造型:圆柱形、方形
制作方法:
1、 构思
2、 选择合适的纸筒
3、 整体修改
八、后记: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理解了有关立体构成的现代建筑的整体美,明确现代建筑设计大多是运用立体构成的的形式。
《立体构成》二
第13、1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设计二)
二、教学目的:
通过纸筒立体构成的造型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立体构成的初步知识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获得有关立体构成的初步知识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获得有关立体构成的初步知识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五、教学教具:
制作的各种材料、纸筒立体构成范品及零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授课时间:200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节课是学习线材构成(出示学生优秀作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面材构成,两都属立体构成,且是比较抽象的立体构成。
板书课题:立体构成(设计)二。
二、展示教师制作的面材立体构成让学生欣赏,并与线立体构成作比较,认识它们各自不同的构成形态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3页的图例和文字说明。
2、根据教材分析讲解面材立体构成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板材的立体构成,它是以长、宽两度空间的素材所构成的立体造型。面材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具有平薄和扩延感。用面材构成的空间立体造型,较线材有更大的灵活性,其功能也比线材强。它只要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深度空间,便可形成为空间的立体造型。
通过对各种面材结构的练习,